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且十分细致繁琐的工作,以下是91香蕉短视频列出的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:
建立设备管理组织:设备管理组织通常由质量管理部门、技术部门和支持服务部门构成。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、范围和工作量,确定管理人员、核查人员、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责、权力与相互关系,使各项管理职能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岗位。
制定设备管理程序:设备管理程序是检测机构实行设备管理的途径。通过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,明确设备管理活动的过程、步骤、内容和所有环节,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。
编写设备作业指导书: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检测人员操作设备的规范性文件。一般设备可按照说明书操作,大型、复杂的仪器或操作人员流动性大、性能不稳定的设备需编写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。
评审制度:添置或处置设备前,应从设备的适应性、可靠性、经济性、安全性、维护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,合理配置设备资源,发挥设备的最佳效益。对于大型、贵重、精密的仪器,需进行可行性认证,确保其技术上先进、性能上可靠、工作上需要、经济上合理。对于租借、维修、淘汰的设备,以及小型或辅助设备,应进行必要的评审。
验收制度:仪器设备的开箱拆封应在设备管理员、操作人员、供应人员等有关人员都在场时进行。验收过程中,应对设备评审要求、订货合同和装箱清单逐一清点,并做好记录。对于大型、精密的仪器设备,安装调试后,还应通过一定时期(合同期内)的试运行,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和各项指标测试结论,确认无质量问题方可验收。仪器设备经验收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,交付使用。
使用制度: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,充分发挥其作用,必须建立设备使用制度,对人员、工作环境、设施条件、维修、保养等提出明确要求。仪器设备使用人员负责对仪器设备的清洁、使用、维护和保管。精密仪器及贵重器皿需有登记造册,建卡立档,并统一存放管理。仪器档案包括使用说明书、验收和调试记录、初始参数、定期保养维护、校准及使用情况的登记记录等。
记录制度:记录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、保证设备正常运销的一项基础工作,对设备管理的责任落实、制度执行及管理程序的运行和完善都很重要。每台设备从计划选购到淘汰都应保持完整的记录,内容除一般性设备档案外,还应包括设备购置、检定、维护的计划,论证意见或报告,调试验收报告,设备使用和校准记录,仪器故障和维修记录,运行状况,性能变化,异常现象及整改情况等。
核查制度:核查是证实设备符合技术规范、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一项重要举措。质量管理组应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、记录等情况,对新购置或租借的设备、现场检测使用的设备、使用频繁或漂移较大的设备,应制定核查程序,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。
专人负责:仪器设备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资源,必须有专人负责保管,并且要做好设备仪器的分类工作。精密、贵重、稀缺的仪器设备应专人负责管理。
定期标定检测:对精密仪器要分类,各仪器要定期标定检测。计量仪器(包括天平、砝码、滴定管、容量瓶等)要定期校验、标定,以保证测量值的准确性。
维护保养:日常维护是保证仪器设备量值稳定、可靠的常用手段。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包括外观检查、清洁保养、更换易损件、功能检查和安全检查等。对大型仪器设备要注意防尘、防潮、防霉、防晒,要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确保仪器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坏。
规范使用:使用仪器前,要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。仪器发生故障时,要查清原因,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使用。仪器使用完毕后,要恢复到所要求位置,做好清洁工作,盖好防尘罩。操作人员应经考核,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,使用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作用办法,并有详细的使用记录。
及时维修: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要做好所管理的仪器设备的技术检查、校验、常规维修以及保养工作,保持仪器设备经常完好可用。管理人员不能排除的故障,由管理人员提出维修报告,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,方可进行维修。维修后的仪器设备,应经检定或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。
妥善保管:仪器要规范存放,保持清洁整齐,经常检查,及时维修保养,使之随时处于良好状态。领用归还仪器要检查有否损坏,发现损坏立即上报,并及时修复。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、器皿要妥善保管,若人为损坏则照价赔偿。
变动管理:凡报损、报废及外调的仪器设备,由实验室主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鉴定,填写技术鉴定表,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,方可变动仪器设备。
安全管理:严格按有关安全规则操作实验,做好安全用电、防火、防盗、防毒、防爆、防污染等安全防范工作。危品必须专柜放置,严格取用制度,要保证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。
标识管理:所有仪器设备均应进行标识。根据检定/校准、比对或验证结果对仪器设备粘贴可用性识别标识,分为合格证、准用证和停用证。
综上所述,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需要注意多个方面,包括建立管理体系、健全管理制度、日常管理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。只有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,才能有效地把握实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,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